青年記者老區行
  昨日下午3點,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沿溪鎮,石柱縣醫葯公司董事長譚邦義,剛剛在他150畝的規模化種植基地巡視了一圈。中秋節剛過,對於譚邦義來說,這150畝的佛手,即將迎來收穫的季節。與此同時,相隔不遠的王場鎮雙龍村,肖鳳英夫妻二人正在搭建新的蔬菜大棚,今年早春季節蔬菜的上市,著實讓他們賺了一筆,眼看著晚秋季節也要來了,夫妻二人再忙也感覺渾身都是力氣。
  酷愛中藥,佛手幫他圓了致富夢
  個案1
  譚邦義出生於中藥世家,儘管上大學的時候選擇了師範專業,畢業後的他還是選擇到一家醫葯公司幹上了採購經理,雖然跑來跑去很累,但每天都能和中藥材打交道,譚邦義還是樂在其中。
  2002年左右,譚邦義在收購藥材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佛手市場銷量很好,但貨源並不是很充足。他開始動起了腦子,能不能在佛手上做點文章呢?
  說乾就乾,這一年,他下定決心回鄉流轉了1150畝土地,並從外地引種開始試種佛手。試種成功後,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在沿溪、黎場、西沱等3個鎮,用幾年時間將佛手基地面積擴大到1.2萬畝。
  但由於“公司+農戶”是農戶一家一戶粗放管理,加上佛手單一的種植,至少需要3年以上才能掛果創收,大部分農民頂不住開始放棄管理。佛手基地成為了茅草坡。
  經過幾番探索,2009年10月,譚邦義開始試驗“三子登科”立體農業發展模式,即:空中養蜂子(蜜蜂)、樹上結果子(佛手)、樹下養雞子(生態雞)。沒想到,這一試驗竟然打開了發展空間。“今年,我們試驗的1150畝地,就收穫了1000噸佛手,加上蜂蜜、生態雞的收入和降低的生產成本,畝均產值達到1.1萬元/年。”譚邦義說。
  目前,石柱醫葯公司佛手基地已經發展到了1.6萬畝。“截至今年,1.6萬畝基地已經有3000畝開始掛果,預計年產將達到4000噸。”譚邦義說。如今,譚邦義的佛手基地市場銷售供不應求。基地的佛手還遠銷海外,成為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祭祀時的供品。
  夫妻返鄉,搭起大棚種菜創業
  個案2
  16歲時,初中畢業的肖鳳英遠離家鄉赴廣東茂名打工。她做過皮鞋,還在建築工地上扛過沙袋。最難的時候,她連房租都拿不出。直到1998年,肖鳳英在廣東與同樣來自石柱的打工仔譚其勇相遇。有了愛情,生活似乎也沒那麼苦了。
  2008年,肖鳳英認識了一個在廣東賣菜的老鄉,看著人家的生意風生水起,她也有了一個想法:“替別人打工不如自己乾,我不會光賣菜,還要自己種。”夫妻倆一拍即合,開始謀划起自己的蔬菜生意。但肖鳳英夫妻的創業也並非一帆風順。
  2008年,他們借了一萬塊錢在福建租了6畝地開始種菜。由於沒有大面積種菜的技術和經驗,市場又全靠自己跑,半年下來,夫妻倆虧得血本無歸,還欠下一大筆債。
  通過幾年的認真探索和辛苦拼搏,肖鳳英夫妻倆的生意好了起來,手裡的積蓄也有十多萬元,肖鳳英又有了新想法:“反正都是種菜,何不回老家種?”
  2012年夫妻倆回到王場鎮,決定在這裡發展大棚蔬菜。正當為資金煩惱時,他們得到了縣婦聯和王場鎮政府的大力支持,20畝土地的流轉手續迅速辦下來不說,政府還為他們搭起了20多個耗資40多萬元的大棚。就這樣,肖鳳英只投入了20多萬元,就種下了20多個品種的大棚蔬菜,全是從外地引進的優質品種。
  如今他們的蔬菜大棚,畝產值達到1萬元以上。今年他們又流轉了20畝土地,蓋起了新的蔬菜大棚。
  重慶晨報記者 王寒露  (原標題:種佛手賣蔬菜,他們各有致富妙招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26frdq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