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 徐運 ssd固態硬碟通訊員 張松 梁潔 吳斐瓊 付朝偉
  上海是1986年12月國務院公佈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1年,市規劃局會同文管會組織研究上海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編製,作為近現代史跡型的上海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以歷史文化風貌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各級文物優秀歷史建築為重點展開,在空間分佈上形成了城鄉聯繫、“點線面”結合、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租房子輝映的歷史文化名城、遺產保護框架體系。這一研究成果作為專項規劃納入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
  在這一版上海城市總體規劃中已明確“要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風貌和環境,保護真實歷史遺存,挖掘城市歷抗癌食物史文化內涵”的規劃目標。2004年以來,上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大力推進城鄉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數量和內涵有了較大的發展,為了加強名城保護力度,上海組織編製完成了全市44個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其中中心城區12個,浦東新區和郊區32個(包括郊區歷史文化名鎮);對市域範圍內4000多處各級文物和優秀歷史建築大部分通過逐個勘察並明確了保護要求;在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協同配合下,嚴格執行國家《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和上海市相關法規,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建立最嚴格的保護制度”的要求,通過加強領導、加大投入、強化規劃管理等措施,在名城保護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效。
  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ssd固態硬碟的特點是什麼?
  堅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完隨身碟整性與延續性原則
  歷史文化風貌區是城鄉文化遺產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具體體現,也是歷史文化名城中必須整體保護的真實的歷史環境。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的最大特點是,以保護歷史遺存的真實性、保護傳統風貌的完整性和保持街區生活功能的延續性為基本原則。對文物建築和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修繕嚴格按照相關法規,對一般歷史建築可以採取保留建築外貌、改善室內環境條件、改善城市基礎設施的方法,在街區環境改善中,切忌大拆大建,要採取逐步整治的做法。郊區歷史文化風貌的保護,還應充分考慮城鎮(村鎮)特色及傳統格局與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周邊環境關係的維護。
  強調規劃整體性,細化控制指標
  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與全市規劃編製體系相結合,強調規劃的整體性,並細化規劃控制指標,確保規劃的法律地位。如果僅有少量文物保護單位建築,是不可能真正保護與延續整體歷史文化環境的,因此必須在更大範圍內保留那些有歷史文化特色、構成風貌特征的大量“背景建築”。整體環境還包括街巷格局、街廓景觀、地塊尺度、綠化環境、地面鋪砌等。保護區域內每一幢建築、每一條街巷、每一個空間和每一處庭院的規劃要求都在圖紙上給予清楚標識。
  對保護建築相對集中的區域,在原有單個保護建築保護範圍劃定基礎上進行整合併適當擴大,劃定風貌區的核心保護範圍,在核心保護範圍內規定一般不得進行擴建和新建活動。在其外圍的建設控制地帶一切建築的改建、擴建、新建在高度、體量、色彩等方面都有嚴格的控制,保護規劃對用地性質與建設容量、道路交通、市政設施、綠化景觀、公共設施配套等給予規劃管控,並突出對保護要素的認定、保護對象的分類、風貌道路、街廓空間的保護等特殊要求。為了保證特色風貌的延續,保護規劃也會在建築退界、綠地率等方面給予特別規定。
  歷史文化風貌保護規劃的實施管理
  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是上海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具體落實。歷史文化風貌區屬於“市人民政府確定的特定區域”,其規劃由市規劃管理部門組織編製,報市人民政府審批。同時,為使規劃在應對外部條件變化時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特別設計了專家特別論證制度,即任何一個改變規劃的決定都必須經過專家組(一半以上成員必須來自市政府批准的保護專家委員會)的論證後方可做出。同時,規劃管理部門會同房地部門、文物部門編製完成文物保護單位、各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技術規定和規劃控制要求,為單體建築的保護與規劃管理提供依據。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艱巨性和迫切性。“建設是發展,保護也是發展”的觀念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上海的城市遺產保護工作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機制。新一輪上海城市總體規劃中,以文化遺產作為城市文化創新的基石,全面提升國際大都市的文化軟實力,豐富廣大市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應是上海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未來的實踐方向。
  [名詞解釋]
  ■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 根據《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歷史文化風貌區是指“歷史建築集中成片,建築樣式、空間格局和街區景觀較完整地體現上海某一歷史時期地域文化特點的地區。”
  上海中心城區劃定的12處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包括外灘、老城廂、人民廣場、衡山路一復興路、南京西路、愚園路、新華路、山陰路、提籃橋、江灣、龍華、虹橋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總面積約27平方公里。2005年,在郊區和浦東新區劃定的32個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總面積約14平方公里。其中,朱家角、練塘、金澤、楓涇、張堰、新場、川沙、高橋、嘉定、南翔等10個古鎮被國家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批准公佈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青浦泗涇鎮下塘村、閔行浦江鎮革新村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
  ■歷史文化風貌保護道路 風貌保護道路是歷史文化風貌區的重要組成要素。根據《關於本市風貌保護道路(街巷)規劃管理的若干意見》,風貌保護道路(街巷)是指經市政府批准的《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所確定的歷史文化風貌特色明顯的風貌保護道路(街巷),包括沿線兩側第一層面建築、綠化等所占區域。2005年上海中心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共劃定了144條風貌保護道路,其中64條為一類保護,一類風貌保護道路(街巷)的道路規劃紅線寬度、道路轉彎半徑、道路斷面形式應當保持現狀或恢復歷史上的道路紅線寬度和道路轉彎半徑,不得拓寬或壓縮。
  此後,約有40多條風貌保護道路逐條組織了深入研究,編製了風貌道路保護專項規劃,其中徐匯區範圍內風貌保護道路保護規劃已基本全覆蓋。此外,上海還撥出專款對風貌保護道路有計劃地進行整治。經過系統整治和保護修繕恢復了昔日風采的武康路於2011年被命名為“中國曆史文化名街”,2013年首次成為“上海市梧桐樹落葉景觀保護路段”,吸引來自國內外大量游客和市民游憩觀賞。
  [相關鏈接]
  歷史風貌特征五大構成要素
  ■歷史建築 作為保護的核心要素,每一座建築必須進行認真甄別鑒定和價值評估,明確建築的保護類別,拆、改、留方式及其功能性質。以下兩類建築必須予以保護、保留:“保護建築”,指應該按照國家和地方保護法律法規進行管理的文物建築和優秀歷史建築。“保留歷史建築”,指除“保護建築”之外必須保留、不得整體拆除和擅自改造的歷史建築,雖然尚未被列入國家和地方各類保護建築名單、但卻是構成歷史風貌所不可缺少的歷史建築物,甚至可能今後上升為法定保護建築。此外,還有一般歷史建築,即對形成街區風貌有一定影響、可以改造,但必須按原外觀輪廓進行建設的建築。
  ■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直觀表現為建築與空地之間的關係。如外灘以西地區方格路網街坊;租界的里弄與老城廂的舊民居都具有鮮明、可識別的空間特征。城市的歷史風貌因為這些歷史形成的空間類型而得以體現。其完整性和獨特性是判別保護區歷史風貌特征的重要依據,通過研究肌理演變的空間區域和時間階段確定體現歷史風貌的重點地段並採取分區保護措施。
  ■城市尺度 城市尺度包括傳統街道寬度,綠地規模、建築高度和建築間距四個方面。獨特的、具有傳統意蘊的城市空間尺度,體現了風貌的特殊性。為了保持風貌地區的歷史空間尺度,在風貌保護區內以上空間尺度要素往往會對現行一般規劃管理技術準則有所修正。
  ■建築密度 建築密度指在一定範圍內,建築物基底面積與總用地面積的比例,反映了建築密集的程度。它和建築佈局形式相關,大多數保護區存在建築密度較大的情況,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的城市環境和居住條件存在問題。
  ■公共空間 由於歷史原因,保護區內往往存在人口密度高、公共空間被侵蝕、公共服務設施不足等問題。風貌保護區公共空間系統的規劃建設,主要就是將現有的公共空間與小塊綠地、步行通道、公共設施連接起來,恢復自然的生活體系,營造一個舒適、宜人的戶外空間網絡,保護歷史地區的功能活力與良好氛圍。(資料提供: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http://www.tjupdi.com)  (原標題:上海如何進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26frdq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