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30日電 題:年終策劃:中國環保路任重道遠 官方建章立制強化制度治污
  作者:白琥
  環保無疑是2013年中國最受關註的話題之一。從廣西賀江水污染事件到各地頻現“牛奶河”,再到霧霾籠罩全國,環保問題以最直觀的方式警示著中國。不斷涌現的熱點、接連出台的新政,折射出中國治污任重的現實。專家表示,美麗中國應註重建章立制、完善區域協調、從源頭抓起,生態文明建設才不會成為“空頭支票”。
  環境事件頻出引公眾關註 治污考驗政府執政能力
  霧霾在2013年不再是只屬於京津冀地區的“專利”。從年初33個城市空氣嚴重污染,到12月霧霾天氣一周里陸 續現身100多座大中城市、覆蓋近一半國土,這位“不速之客”已讓國人不堪其擾。
  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經濟總量約占全球的11.5%,卻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鋼、43%的銅、54%的水泥,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量已居世界第一。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粗放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其所導致的諸多環境問題中,霧霾是最直觀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在2013年,山西長治苯胺泄露、黃河內蒙古段水污染、廣西賀江水污染等環境事件同樣牽動著人心。
  與此同時,環境事件日益占據新聞媒體的重要版面,在社交媒體上屢屢成為關鍵詞。民間輿論對環境問題的廣泛關註,反映出,在經歷了改革開放35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之後,國人已經從註重財富積累轉向對生活品質的更高要求,而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宜居的生活環境。
  中國社科院日前發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公眾認為當前居住地區的噪音污染、空氣污染、水質污染、日常生活衛生環境不好等問題很嚴重或者比較嚴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已經成為城鄉居民的普遍要求”。
  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註轉而成為對政府執政能力的要求。2013年初,浙江企業家金增敏在微博上懸賞20萬元請溫州瑞安市環保局局長下河游泳。隨即,“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在微博上此起彼伏,一時成為流行語。
  3月,湖南平江長壽鎮2萬居民擔心自來水受到上游金礦的污染,甘願購買山泉水飲用,即使當地政府保證自來水可以飲用也無人相信。有評論指出,環保問題出現“爛尾”,政府信用將不止於破產和透支。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年底在《求是》撰文指出,人民群眾過去“求溫飽”,現在“盼環保”,希望生活的環境優美宜居,能喝上乾凈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氣、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們必須下大氣力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以實際效果取信於民。
  信息公開倒逼地方環境治理 專家:任重道遠
  作為對去年公眾高度關註PM2.5的回應,2013年1月1日起,由國家和地方共投入約9.5億元打造的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正式運行。中國74個城市按空氣質量新標準開展監測並實時發佈PM2.5等6項基本項目的實時監測數據等信息,公眾可通過網絡實時查詢。
  根據環保部制定的實施空氣質量新標準“三步走”的方案,接下來,2013年底前將在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和環保模範城市開展監測,2016年在所有地級以上城市開展監測。有評論指出,空氣質量信息的公開,使得任何地方政府,都難以掩蓋真相。如果一個地方空氣質量長期惡化,那無疑將面臨公眾輿論的強大壓力。在這種壓力的倒逼之下,地方政府不得不上緊發條。
  9月,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佈。這項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空氣治理計劃提出用5年時間大幅減少重污染天氣;再用5年或更長時間,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其中,京津冀的任務最重:5年內,PM2.5等細顆粒物污染物的濃度年均要下降25%,特別是具體到北京市,到2017年,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同日,北京即發佈了五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在此前後,河北、陝西、四川、上海等十餘個省市也出台了大氣污染防控方案。
  除發佈PM2.5實時監測數據之外,環保部還從1月1日起公佈全國主要水系131個重點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結果。江蘇啟動太湖藍藻監測預警在50個監測點緊盯水質變化,甘肅首次在媒體上發佈了第一季度各市州空氣質量、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和國控重點企業的監測達標率。
  “2013年,包括信息公開在內的多項政策在時間表設置上有一定的進步,但中國的環境信息公開應邁出更大的步子。”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告訴中新網記者,“如今公開的環境質量只是個‘結果’,但環境污染的主要責任在污染源,所以政府部門應該加快公開污染源信息。只公佈PM2.5等數據,沒有觸及到核心問題。”
  宋國君還呼籲政府部門公開治污的成本和收益:“對於環保政策,普通公民最關心的是‘政府花了多少錢、能產生什麼樣的效果’,相關政策在出台之前,一定要反覆做收益和成本的比較,併在信息公開的環節把這些都公佈出來。”
  官方建章立制加強環境執法 美麗中國期待社會合力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複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這幾年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也在搞制度建設,但是這一次不是單純的,而是系統的制度建設。”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張孝德指出,“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到三中全會落地的制度體系,顯示了我們以東方的智慧解決當代人遇到的能源和環境危機的問題,要像調節五臟六腑一樣來解決環境等等一些病態問題。”
  事實上,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圍繞“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制度建設動作頻頻。《環保法》修正案提交人大常委會二審、三審。三審稿除了提出“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還擬對增加環境保護財政投入、建立土壤環境調查、監測、評估和修複制度做出原則規定,同時加大環保部門執法權,擬規定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依法查封、扣押企業事業單位的設施、設備等。此外,《海洋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今年也已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6月19日,高法、高檢出台的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釋正式施行,界定了嚴重污染環境的十四項認定標準等,對於觸犯多個罪名的環境污染犯罪行為,司法審判依法“從一重罪處斷”。
  12月2日,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蘇明向媒體透露,開徵環境稅方案已上報國務院審核。旨在借用市場化的手段淘汰一些環保不達標的企業,以達到治理環境污染的目的。此外,安徽、湖南、湖北、浙江等多個省市還陸續展開環境責任險的試點工作,以“綠色保險”管控企業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生態炸彈”的隱患。
  屢被輿論指責不力的環保執法2013年也顯著加強。截至目前,環保部連續三個季度公佈了65起環境污染事件的督辦查處結果。中國地方司法機關也向環境污染案件頻頻“亮劍”。截至10月,河北省公安機關今年已偵破污染環境類刑事案件122起。安徽泗縣“毒垃圾事件”近日在安徽省泗縣人民法院一審判決。河南省西平縣法院11月下旬對嚴重污染當地水源的兩家小電鍍廠公開宣判。
  “一定要明確責任,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公眾參與的合力。”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強調說,環境保護最終還要落實到每個人的行為上。切實改善空氣質量,等不來,喊不來,必須建立在全民行動的基礎上。全社會自覺行動起來,同呼吸,共奮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美麗中國就能早日實現。(完)  (原標題:中國環保路任重道遠 官方建章立制強化制度治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26frdq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